查看原文
其他

翻完这本书,同事都请假了

🏞 乌云装扮者 2023-12-24

 点击人物,偷听会议 



biji


编辑部每周的评刊会,可以让我们从社交网络的碎片信息中暂时抽离,到“新的地方”进行规律的分享和讨论,吸取不同的灵感。因为杂志以及更多的出版物,仍然有着无可取代的质感与启发


这次讨论的是来自小红书创立的 about 编辑部、刚刚抵达我们桌面的《about 关于》(以下简称 about)第三本,一本你也会忍不住要翻翻的杂志书(MOOK)。


MOOK,虽在样貌上接近杂志,但通过出版社、立足于长期价值,本质上还是书。小红书 8 周年的时候就决定去做这样一份出版物,用更聚焦、更深度、更长期的方式,去呈现当下生活与生活方式。随后,about 诞生。


前两本分别探讨“自我认知”和“身体”(我们曾经分享过它的第二本),第三本的话题则向外打开,最终定为“户外”,书名叫《一出门就心情好》。



小红书上“新型”的或者“复兴”的户外生活方式总在更新,前阵子的“抱树”、这阵子的“city walk”都曾作为选题出现在我们的会议中。带着“小红书自己要如何讨论户外”的好奇翻开书,才会对其中呈现的角度与广度感到愉悦。


正如在开篇你看到的,作为第三方,我们对这本书关注的角度、感兴趣的内容各有不同,但很容易就达成的共识是:日常,我们刷小红书,总会更向往户外,那是因为他们真的很懂“户外”——


把“户外”当成一种当下更轻量、更多元、更社交化的生活选择


带着这样的共识,我们与 about 编辑部聊了聊新鲜出炉的第三本:他们为什么、以及如何做这样一本有关户外的书;他们如何通过“户外”这个主题,回应当代(现实)生活。



🏄‍♂️

选择户外生活的理由


没有任何一本书会做给所有人看。在考虑第三本结构时,编辑部就明确了这本书的受众,是对户外感兴趣但未曾深入了解的人群。于是,相比于第二本将指南、科普性质的内容当作开篇,这一本中相对感性的“人物与故事”是更早登场的部分。


最开头的一个跨页名为“Why Ourdoor?”,是对十一位户外爱好者的群访。这里有骑行 30 年的出版人,也有玩飞盘 2 年的酒店经理人;有人讲述自己在穿越大横断时看到日照金山和双虹的经历,也有人坦言在山里徒步时结识了如今的恋人。


⬅ 向左滑(下同)


进入人物专访部分,一个问题先冒出来:正在活跃的户外玩家那么多,about 编辑部如何确定哪些故事值得被这本书讲述?


头衔有多少、又有多漂亮都是其次,对于编辑们来说,受访者选择户外生活的理由以及他们对其的投入度,是更关键的问题。


这也就是为什么会看到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:在露营专题中,对“你们露营频次大概是怎样”的问题,三位受访者回答几乎一致——“每周都去”。



在这种逻辑下,除了常规的用摄影直观展现受访者户外生活外,编辑部输出大量对谈记的操作方式也就更容易理解——没有把他们看作某种户外潮流的参与者来介绍,而是从生动的个体经验出发,用一个个故事去探讨户外对当下人们的意义。


比如曾任亚锦赛国家飞盘队队长的刘伟,用自己的经历为这个流行趋势添加了新鲜注脚。她提到飞盘和“反主流文化运动”之间的关联,提到无裁判与飞盘独特的包容性,也提到这项男女同场的运动正催生出一些对女性并不友好的态度。


从默默无闻到与争议相伴,飞盘对路人、社会和社交媒体的意义也许变了,但 19 岁时就被这一运动深深吸引的刘伟 16 年后依然用同样的心情奔跑在赛场,憧憬去打大师组,那是 29 岁以后都能参加的组别。



在极限运动员张克寒的专访中,编辑最终保留了两人之间有关孤独、恐惧与死亡的对话,而受访的一周前,他的一位朋友刚刚因雪崩而去世。



这些沉重、坦诚、私人的讲述,也许不是读者意料之中的内容,却是户外生活中不可回避、又常被社交媒体模糊掉的重要课题。作为别人眼里的“亡命徒”,张克寒其实对自己面对的危险拥有非常清晰的认知。恐惧也许不会真正消退,但既然找到了不做会后悔的事,就不如“老老实实把课学好”“通过大量考试”,然后一步一步累积经验、升级。


● 张克寒在瑞士铁力士峰

● “行为艺术”,2020 年在法国安纳西


几乎一半的篇幅都留给了这样的故事:无论是盘尼西林贝斯手熊花跟着乐队一边巡演一边骑行,造型师、模特奶瓶在上海创办了女子陆冲社群,还是成都集合空间“波浪山谷”主理人瑞球带着编辑们在原始森林里漫步......


奶瓶的女子陆冲社群群像


这些内容都是认真深入户外这一话题后才会触及的领域,也是从社交媒体碎片化的信息流中很难找到的讲述。它是 about 编辑部坚持传统纸媒操作的原因:社交媒体更擅长展示户外生活中美好的那一面,但散发魅力的同时也可能制造错觉。


而这些鲜活、生动、无畏的户外人生,不仅是受访者曾经和现在的选择,也让读者了解更真实的户外生活,从而在未来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



⛺️

给入门者的实用手册


接下来的“户外玩耍指南”,让书的另一重身份显形:一本可以陪伴你进入到实操阶段、专为入门者准备的实用手册。


这也符合 about 从创立起就决定下来的愿景:不做一本扫几眼就被塞回书架的读物,而是可以被反复翻阅、提供长期的价值



编辑们懂得充分利用小红书提供的大数据库。一来是了解趋势、了解读者;二来是纠正直觉,了解自己。


大数据在划定科普范围的过程中提供了帮助,这使得指南涉猎的露营、徒步、攀岩、冲浪、滑雪、滑板、陆地冲浪板、骑行、摩托车、飞盘、腰旗橄榄球共十一项户外运动,每一项都踩在了当代户外生活的热点上。


最后还附上了一份户外新趋势的观察清单,把包括皮划艇、板球、飞钓等更多正在国内逐步建立社群的户外运动都收录进来。



不过,大数据的“魔法”也就到此为止了。进入到实打实的内容制作后,编辑面对海量信息,必须尽力发挥出这个职业的核心价值:提炼信息、注入趣味、同时还要保证阅读体验的舒适与流畅


随意翻到这部分的任何一页,它首先是赏心悦目的。


经历了前两本的探索,逐渐成熟的 about 编辑部更加注重信息的可视化。不仅增加了插画和图表的比重,统一了插画风格,更为排布不同类型信息时的疏密度下了不少心思。


相比于之前给设计师很多发挥空间,编辑们开始提出更明确、更清晰的需求,这也让整本书的视觉效果更加紧凑、统一。



更重要的是,它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量


从其中的任何一项运动出发,已有的科普类信息都足以写成一本书。但是既然预设中的读者群体是有兴趣开启户外生活的人,编辑部决定提供一种“可扫描”的信息矩阵——让读者一目了然,既能掌握足够多的知识,又不能被劝退。


在和户外领域的资深同事、专家反复沟通,以及经历了无数遍删减和打磨后,版面中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。



在工具性的文字之外,编辑部选择在恰当的位置加入趣闻。比如在摩托车的部分,你可以看到有关英国咖啡骑士、日本暴走族和巴西摩托男孩介绍;而到滑板的部分,则能收获诸如“亚洲最大的滑板电影节在上海”和“1989 年的电影《滑出彩虹》开启了国内滑板文化”这样的小知识。



但最能感受到编辑们“苦心”的,是在指南开头处一本嵌入了装订的别册:户外术语词典


翻完整本书后我们摸索出了更适合它的使用方式:先略过这本词典,然后当你在阅读中遇到一知半解的术语时,不妨再来翻翻它,也许就能找到答案。




⛰️

走出家门即是户外


第三个部分,名为“关于户外,我们还能谈及什么”。虽然听起来像是一个思维发散、让编辑部放飞下自我的版块,但和编辑们聊过后发现,也许在这几篇没配什么漂亮图片的约稿中,正藏着这一本的核心——


走出家门,即是户外


《从探险精神到 Friluftsliv》这一篇提到的 Friluftsliv,是一个源于易卜生的挪威词汇,意为“自由的户外生活”。作者从冒险史和哲学的角度去解读这个词,发现它更倡导人们不带目的地走入自然,而不是把户外当作一种可以被完美包装的生活方式。



《公园,在无限小的生命中发现宇宙》这一篇探讨我们和公园的关系,毕竟这是城市居民身边最接近自然的一隅。


“公园是让都市人们看到自然并以此关照自身的一座桥梁”——这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焦虑的年轻人迫切地走进公园,这个在刻板印象中更属于游客、老人和亲子的地方;也解释了我们的城市为什么正在建设更多公园。



这本书几乎给“户外”这个题眼赋予了最宽松的理解,公园、城市的街道、通勤的路上,都可以成为人们理想的、享受户外的方式。


究其原因,是来自编辑部的一个洞察:出于多种原因,“户外”这个词被加码了


社交媒体上,“户外”逐渐成为一种“盛况”,玩家层出不穷,难免给人们制造出无形的压力,仿佛没有够格的装备和熟练的技巧,就不该自称热爱户外。


但回归真实的生活,所谓的流行运动的确为一部分人设下了门槛,无论是体力、预算还是喜好。但主流的叙事仿佛正把他们排除在外,它成为了一种标签,一个筛选社群的标准。



通过这一本的内容编排,编辑部想说的是,“户外”不是爱运动人士的专享,而是每个人都会、也都该去拥抱的一部分生活


就像编辑部最终印在封面上的那句话——“户外轻松生活指南”——放轻松点,享受户外很简单,只要踏出家门就好了。




📖

一份当代生活的参考目录


小红书创立 about,既是回归平台创立之初的那份海外购物攻略 PDF,也是想以多元的小红书内容社区为基础,建立一种新鲜的视角


第三本的制作周期比之前两本都要长,一是因为团队花足了时间进行自我调整与沉淀。他们把收到的读者反馈研究一遍,决定缩减体量,优化阅读的节奏感。与此同时,他们有意隐去“年轻人”这样的表述,更平等地去拥抱更多人的生活


另一个成果是,更“杂志化”的内容固定为了 about Rugular 版块,包括探访有意思的家、食谱教程和“精神情绪版”,这标志着 about 的长期规划。


● 精神情绪版,即以当期主题为起点去推荐书影音


二是因为,about 刚刚在今年(悄悄)完成了一次品牌升级:从“小红书出的杂志书”,变为“生活方式内容品牌”。这也意味着,编辑部要能在缺少平台背书的领域,依旧是让读者信任的创作者。


除了纸质出版物之外,about 编辑部也将在视频、播客、线下活动、联合创意项目等渠道去建立属于自己的表达。


● about 在 2023 年 U 设计周现场

● 2022 年的“独立书店复兴计划”,about 编辑部为此制作的免费赠阅报纸


回到这本书,它的风格还会处于变化中,编辑部想做的事也还有很多,但对于它的定位却有坚定的想法。他们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:


当几十年后的人想要研究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,如果能翻出纸页都有点泛黄的《about 关于》作为参考,或者把它放进某个注脚,就证明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——观察、记录、思考我们的生活。☁️

作者:玛鯊  版式:Andy

插画:力力

尼康对 AI 制图的反击:不要放弃真实的世界

它才是最会做杂志的时装品牌,描绘每个时髦精梦想中的家

因为她们,《芭比》讲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故事

巴塞罗那下雨了

干我们这行,有国际视野是好事,但……

常看常新的旅行、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。前往京东、当当等网站搜索“乌云装扮者”,就能找到这两本书。

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,是以“分享世界资讯、美和创意”为宗旨的独立书店,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。

Open Coffice(开放编集室)是一个播客节目,可以在小宇宙 APP 搜索收听,它的内容很简单:为我们的选题会和评刊会录音,然后进行剪辑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